caoyf

为了成为自己,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让别人对我失望。我拒绝了他们的预期和心理投射,终于换来了那么些生疏的自由。

我们学习的过程,就是在不断巩固自己偏见。

先别着急反驳,我们先来定义偏见。偏见的定义有很多,但大多数人对此的理解是——认知世界的角度不够全面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我们是不太可能兼顾所有的利益群体意见的。擅长讲话的人,会利用礼貌、技巧、辞令以及文字游戏去修饰自己的偏见,争取更多的意见受众。

一个观点,一番话,就像一个复杂的句式,如果把修饰和修辞去掉,缩成一句精干的话,几乎不可避免地陷入到偏见的范畴。而自然科学因为可证伪,或者说在现阶段的证伪手段中是成立的,则被划分到真理范畴。

事实上真理也是动态的,就像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地心说,几乎统治了人类2000年对真理的认知。即便现在的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,但这并不妨碍人类文明在这2000年的进程。所以,我们该这样去定义真理——在人类可证伪能力范畴内的正确理论。

为什么去探讨真理?因为这是根源的认知问题。质疑与相信永远是我们要面临的世界观建设的第一要务,而偏见则是加速自我世界观建设的“捷径”。因为只有你具备了某一种“偏见”,才会在纷繁的人类文明中有所取舍,而放弃一些边界条件往往是加速单一纬度认知的快速通道。

正如学习的高级阶段要分文、理范畴一样,我们在被教育过程中,势必要放弃一部分人类文明的知识,建立更简单的思考模式,让我们在寻求真理的路上心无旁骛。在这条路线上行进得越快,“偏见”就越冥顽。

世界观是什么?之于当代人来讲,就是选择相信的那一部分真理。如果选择都去相信,不仅会加重我们都认知负担,甚至还会遇到悖论的死胡同。从这一点讲,世界观就是一种信仰。

这种信仰与宗教不同,没有固定的教条、教义,故事体系以及因果关系,它永远处于动态的生长过程,这个过程就是学习与成长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们会不约而同地修正和纠偏这个信仰,划定表达的危险区域与认知中难以攻克的高地。这种天然的惰性与自私,时刻在把我们逐渐推向认知的边缘领域——偏见。

偏见是好的。不可回避,不可引以为耻,它是我们的行动力的基础能量。

正是因为我们有阶级偏见,才会让我们力求上进;正是因为我们有物质偏见,才会让我们努力赚钱;正是因为我们有审美偏见,才会让我们改造自己。我们不可避免地成为受益于偏见,并被它奴役。

而一个成年人应该知道的是:我们在表达偏见的时候,同时也要注意修饰它,用事实、用修养、用技巧、用表演,用片刻的感同身受,用对真理的贪婪以及敬畏之心。

评论

热度(1)